您好,欢迎光临江苏金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金红新闻
金红新闻
电 话:0518-80301000
传 真:0518-87165881
邮 编:222311
地 址:江苏省东海县峰泉路88号

不用了矿业动态
探秘大美青海的地质魅力
点击数:4814    更新时间:2016-10-15 21:29:37    收藏此页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青海省共接待游客17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4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这表明,青海旅游潜力巨大,正在逐步焕发出她的魅力。其实,除了青海湖、茶卡盐湖等标志性景区,青海省还有很多独特而神秘的地质遗迹“待字闺中”。不久前在西宁召开的中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交流研讨会上,《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项目负责人、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拜永山介绍了青海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成果。
  青海首个专项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金秋时节,记者跟随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实地踏勘了湟中县盘道和同德县河北乡两处地质遗迹集中区。还没到工区,一路上的美景已经令人惊叹。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大地构造位置特殊,自然景观独特。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众多罕见而神奇的地质遗迹景观。这里有地层“五代同堂”——大柴旦全吉山剖面和乌兰县欧龙布鲁克剖面;有8.1级地震形成的目前世界上最长、最新的断裂带和我国大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条地震变形带——昆仑山口断裂带;还有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湟源县大黑沟古冰川地质遗迹……
  “然而,由于青海省地域辽阔偏远,经济及交通欠发达,长期以来全省范围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并未系统开展,仅在昆仑山、坎布拉、察尔汗盐湖等少量地区以地质公园为载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很多重要地质遗迹点的类型、分布及保护现状不明,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尚未建立,地质遗迹数据库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拜永山介绍。
  2014年11月10日,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编写的《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可行性报告》通过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的立项论证。经过认真细致的备战,2015年6月5日,《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设计书》在北京通过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设计的评审。自此,青海省首个专项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是调查梳理青海省地质遗迹现状,建立数据库,编制保护规划,为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经过项目组一年多的资料收集研究和野外实地调查,初步筛选出了103处重要地质遗迹,青海省东部地区野外调研中重点开展了基础类地质遗迹点11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点55处、灾害类地质遗迹点5处的调研工作。通过对地质遗迹特征、通达条件、民生所需等方面的研究,项目组初步厘定地质遗迹集中区10处,野外科研、科普教育基地10处,以及12条地质遗迹旅游路线。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是地质科技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如何将地质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服务社会?结合青海省情,按照生态立省的战略,地质工作者做实做强民生地质,积极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意识到,地质旅游将是推动扶贫攻坚的一个极佳途径。
  2016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项目取得的初步成果,在省地质勘查基金的支持下开展湟中县共和镇盘道地质遗迹集中区、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地质遗迹集中区两处地质遗迹相对集中区的详细调查和民和县古鄯镇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3处适宜开发为地质公园的建设基础资料,以地质科技助力当地精准扶贫。
  盘道石林峡谷地质遗迹位于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东岔村,距省会西宁仅60公里。石林峡谷地质遗迹整体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区内的拉脊山洋陆转换带典型的基础类地质遗迹遗存,是距今5亿年左右早古生带大洋存在和消失的证据,见证了青海沧海桑田的巨变;新元古代的叠层石化石,将8亿年前的生命铸成永恒,展示在世人面前。截至目前,该区共发现地貌类地质遗迹较成规模的瀑布12处;观赏性和通达性极好的石林5处;观赏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典型峡谷地貌4处、洞穴4处、象形石30多处。综合以上地质遗迹的空间展布、科学性、观赏性,项目组把这里划归为三大景区,即柏木峡景区、照壁山景区和日阿墩景区。记者来到盘道时,一路上看到很多自驾游的游客驱车前往,当地的藏族百姓也支起了帐篷,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可以说,盘道石林峡谷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条件和基础。
  从西宁出发,经贵德再往西南走200多公里,穿过绵延不绝的草原和蜿蜒的盘山公路,项目组新发现的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展现在记者面前。这里的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地貌景观。这个丹霞地貌地质遗迹集中区位于海南州同德县河北乡,面积约50平方公里,西宁至久治公路穿行而过,交通便利。该区红层地貌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岩廊洞穴与高原雄鹰相依相伴,险、峻、雄、奇、秀、幽自然结合。这里的丹霞地貌类型多样,有高下参差的丹霞峰丛、圆润平缓的丹霞丘陵、曲径通幽的巷谷,还有苍劲雄伟的丹霞石柱、雄浑壮阔的丹霞石墙、千姿百态的丹霞洞穴等等。这些因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及重力崩塌形成的地貌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科普教学的良好场所。
  拜永山介绍,海东市民和县古鄯镇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经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顾问王永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员现场鉴定,认为民和县古鄯动物群出土的化石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保存状态完好,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民和县古鄯镇古脊椎动物群可初步鉴定出的种类包括:民和库班猪、葛氏铲齿象、始羚、古麟、犬熊科、鼬科、犀科。古鄯动物群是青海省唯一一处新发现且规模较大的古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当地乃至青海省东部地区气候变迁、环境变化意义重大,特别是初步开发后对推动民和县乃至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将发挥巨大作用,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可以预见,这些极具价值的地质遗迹一旦成功开发利用,将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意识尚未形成
  适当对地质遗迹进行开发利用,使之成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学实习的基地和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点,同时对拓宽当地居民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开展青海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摸清家底,科学规划,盘活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那么,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研究的现状如何呢?中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交流研讨会上,拜永山在介绍最新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程度较低,除近年来主要针对地质公园的建立开展了个别地区的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工作外,其他地质遗迹调查保护程度远远与青海省现有地质遗迹状况不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费不足。青海省地域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地质遗迹调查保护点多面广是其基本特征,经费不足严重影响该项涉及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地学知识普及、旅游经济发展的联动。
  二是省域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数量、等级、规模、保护与利用现状受自然经济状况的影响,总体调查研究程度仍然偏低。目前,在生态立省和旅游扶贫的巨大社会需求面前,地质遗迹的赋存、保护、利用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危害因素的详查工作迫在眉睫,例如已进入国家级以上地质公园名录的8处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三是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未被正式保护及尚未发现的地质遗迹正面临工程建设、采矿和环境覆绿等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例如:柴达木南八仙地区的钙化木化石地质遗迹、香日德地区的火山岩柱状节理地质遗迹、都兰县诺木洪乡“贝壳梁”地质遗迹等都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
  四是基础研究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及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地质遗迹保护政策法规不健全,全社会保护意识浅薄,使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存在许多问题。
  五是地质遗迹在旅游开发中的独特作用认识不足,地质遗迹及地学知识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未得到重视。科普队伍力量非常薄弱,全面反映青海省地质遗迹的地学科普知识系统还未建立。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意识,在学术、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均未形成。地质遗迹的调查保护也未能在环境建设、地质生态景观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拜永山忧心地说。
  因此,下一步拜永山和他的团队将通过本次地质遗迹调查,初步摸清家底,提出开发利用建议,并协助地方和政府部门进行地质公园建设,有效保护地质遗迹;为政府部门和地方提供旅游地质、地质公园建设技术支撑,成为政府管理与公园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他们还将根据社会需求扩展地质服务领域,开展生态地质、民生地质,培养一批熟悉民生地质的专业队伍。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在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青海地质遗迹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最终将向世人绽放出她绚丽多姿的光彩。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下一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影响及相关建议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返回上页】
电 话: 0518-80301000   传 真: 0518-87165881   
地 址: 江苏省东海县峰泉路88号 邮 箱: lygjhky@163.com
江苏金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管理] 苏ICP备2022030329号